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发布的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较上月下降2.7个百分点,今年首次降至荣枯线以下。尽管从季节性的规律来看,过去10年4月景气度一般弱于同为工业旺季3月;通常开工旺季的3月后大概率4月的制造业指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比回落,但指数直接回落到收缩区间是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
具体来看,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均有所回落,其中生产指数较前值下行4.4个百分点至50.2%,新订单指数较前值下行4.8个百分点至48.8%,原材料库存指数较前值下行0.4个百分点至49.6%,从业人员指数较前值下行0.9个百分点至48.8%,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较前值下行0.5个百分点至50.3%。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为56.9%,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创36个月以来的新高。
分企业规模来看,4月份,大中小企业运行均较上月有所下降,指数水平差距缩小,均降至49%左右。大型企业PMI下降显著,较上月下降4.3个百分点,在连续3个月运行在52%以上较好水平后降至收缩区间。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PMI,较上月均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都在连续2个月环比下降后落入收缩区间。
需求端,4月新订单指数回落4.8个百分点至48.8%,今年以来首次落至荣枯线以下;新出口订单回落2.8个百分点至47.6%,2月以来首次降至荣枯线以下。从其分项指标看,需求不足依旧是制造业复苏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4月新订单较前月回落4.8个百分点,共拖累制造业PMI较前月下行1.4个百分点,为当月最大拖累项。
其中,新出口订单较前月回落2.8个百分点至47.6%,降幅低于新订单,折射内需回落幅度高于外需。3月强劲的出口金额增长并没有反映在当月的工业出口交货值中,从4月的制造业PMI和PMI新出口订单中,工业领域的出口需求似乎也没有明显改善。内外需双双处于收缩区间,当前需求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生产端,4月生产指数为50.2%,低于上月4.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50%临界值,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产需两端仅生产指数仍处在景气区间。
今年以来原材料成本、物流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回落。4月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带动我国制造业原材料价格也有所下降,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为46.4%,较上月下降4.5个百分点,在连续7个月运行在50%以上后落入收缩区间。原材料价格指数由扩张转为收缩,可能主要受大宗商品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但4月出厂价格的持续下行或仍给企业利润带来一定压力。4月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虽继续处于较高水平,但与过去五年同期比处于相对低位,反应了当前企业信心可能仍偏疲软。
4月非制造业PMI指数环比下行1.8个百分点至56.40%。其中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1%,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3.9%。建筑业新订单指数明显上行可能与投资需求持续发力有关。但从高频数据来看,钢厂盈利率低位持续下行、螺纹钢去库速度仍然偏缓,建筑施工终端需求仍然疲软。
4月PMI需求端回落幅度大于生产端,多数需求分项降至收缩区间,结合4月28日政治局会议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环比修复最快的阶段可能已经见到,当前需求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经济内生动力仍需增强,恢复和扩大需求仍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消费服务业开始呈现“报复式”复苏,“五一”假期的服务消费景气度在4月的基础上有望进一步拔高;然而投资、出口需求则呈现边际走弱趋势,商品消费也在恢复性反弹后进入较为平稳的阶段,这意味着工业需求可能逐渐承压。这一结构可能指向一段时间内私人部门投资、融资需求动力不足。
在恢复和扩大需求的关键时期,积极的宏观政策基调有望延续,以支持经济持续修复,短期内没有转向风险。对于债市而言,在经济内生动能偏弱,货币政策不急于转向的环境下,利率调整风险较为有限。收益率曲线短端、同业存单利率仍有下行空间,债市仍处于做多窗口时期,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