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 (SVB) 于周五被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关闭,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它已接管该银行,“理由是流动性不足和资不抵债”,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表示。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已接管该银行,FDIC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挣扎了不到48小时,硅谷银行轰然倒塌,它以2110亿美元的资产倒闭,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倒闭事件之一,仅次于华盛顿互惠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倒闭。
硅谷银行48小时破产,重复每一次金融风险的三部曲:沉疴已久、冰山一角、传导扩散。
Part.1
量化宽松
应对疫情和经济衰退,2020年3月美联储推出无限量量化宽松,随后承诺将长时间维持0利率水平,量化宽松持续进行,通胀也见不到影子,全球迎来了科技企业的融资热潮期。startups贷款和风投额度的快速增长使科技初创企业手里积累大量的现金和存款。硅谷银行就在这个时候,获得了大量几乎零利率的储蓄。2020年6月到2021年12月,硅谷银行的存款从760亿美元,上升到了超过1900亿美元。
Part.2
短债长投
在2020年全球大放水的环境下,银行贷款需求疲软,银行资金无处可去。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的一年半期间,硅谷银行的存款由760亿美元上升到超过1900亿美元,增幅接近2倍。面对负债端资金的大量流入,硅谷银行资产端可投资资金也快速上升。2020-2021年美联储还没有开始加息,如果让钱趴在美联储的准备金账户上,年化利息只有低得可怜的0.1%。硅谷银行的选择是,买大量的美债和MBS,硅谷银行增持了大约800亿美元的MBS,持有量从200多亿增长到了1000亿。硅谷银行总资产规模大约2000亿美元,相当于它将一半的资产配置在了MBS上,高到离谱的短债长投的期限错配。
Part.3
美联储加息
2020年,美联储“一口气打完所有子弹”,把利率降到零。2022年,美联储连续加息7次,今年2月,美联储再次加息。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后,美国不少金融机构成本收益倒挂,前期配置的债券面临账面浮亏,资金期限错配。硅谷银行业务集中在科技、风险投资等领域,相对传统银行更少依赖个人储户存款。美联储激进加息,一方面导致持有到期债券市场价格暴跌,另一方面导致了短融成本上升,存款搬家,为了应付流动性,不得不把持有到期的债券变现,从浮亏到实亏。
Part.4
流动性危机
美联储开始加息后高科技初创企业融资开始变得困难,并且开始消耗其存款。硅谷银行3月8日在文件中表示其客户烧钱速率是2021年之前的3倍。自2022年3月起,硅谷银行的存款项从净流入变为净流出,存款从2022年3月的1980亿美元下降到2022年12月的1730亿美元。同时活期无息存款由2022Q1峰值1280亿骤降至2022Q4的800亿,而有息存款由700亿增加至920亿,大大增加了负债端的利息支出压力。随着科技公司取现越来越多,硅谷银行遇到了巨大的流动性危机。于是,它打算抛售一些资产,来获得资金。但是,那些资产又是“持有到期债券”,一旦提前抛售,就会产生巨大损失。3月8日硅谷银行宣布为了重新调整资产负债表以应对存款流出并增加灵活性,决定售出210亿美元AFS资产,同时认损18亿美元。这引发了市场巨大的恐慌,引发了进一步的客户挤兑潮,仅3月8日一天,提现转移申请就超过了420亿美元。大量创业公司,基金公司,疯狂出逃。而硅谷银行,只有100多亿可用资金,最终导致倒闭。
Part.5
后续影响
这件事,用著名孵化器YC Combinator的CEO陈嘉兴(Garry Tan)的话说,这是“初创企业的灭绝级别事件”。厨房里不会只有一只蟑螂,风险不可能48小时就消除,还有十家地区银行可能步硅谷银行后尘。短期可能导致大量硅谷初创公司发不出工资,大规模裁员,长期伤害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也许我们应该得到的一个教训是:不要轻易“短债长投”,闪崩的那一天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面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买卖任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任何投资决策建议。私募排排网对本报告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私募排排网及/或其关联机构、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该资料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私募排排网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报告。本报告可能会转发、摘编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观点仅代表其本人/该机构的分析判断,不代表私募排排网的观点,私募排排网对其中的信息及其观点不做任何形式的确认或保证。
本页面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私募排排网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页面中的内容前,应取得私募排排网的授权许可。在获授权转载、刊登、引用本页面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时,应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引用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旗下产品
基金销售服务由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基金销售资格:深证局许可字[2016]21号 查看资质证书>
产品展示:181-2206-2906 机构合作:0755-8328-2472 媒体合作:177-2757-8351 路演合作:181-8860-3225 luyan@simuwang.com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南路2017号东方明珠科技大厦6楼
私募排排网提供的所有产品均由第三方机构管理,私募排排网仅对产品及相关业绩数据进行收录和展示,产品业绩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机构通过托管估值机构提供或者自己报送等方式,私募排排网不对产品业绩做任何保证。投资者应仔细阅读产品的相关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私募排排网站提供数据及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或经外部授权信息的收录和整理,私募排排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相关表述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判断,亦不构成私募排排网的任何推荐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