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硅已于近期顺利在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作为广期所首个上市品种,同时也是我国首个新能源金属品种,工业硅被寄予了厚望和期待。在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的双碳战略背景下,工业硅既是“硅能源”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原料,同时也是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在这个时点,工业硅作为新成员,加入到期货大家族里,在助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为新能源行业提供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硅当前的下游消费领域主要有三大块,分别是有机硅、多晶硅及铝合金。有机硅主要用于制造硅胶制品,而多晶硅、铝合金则与新能源行业密不可分。多晶硅在国内几乎全部用于光伏发电领域,少量流向芯片行业;而含硅的铝合金最大消费领域是汽车行业,从汽车车身、轮毂到内部铸件,都需要用到铝合金。
从中长期来看,无论海外还是国内,我们认为新能源的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也将给工业硅尤其是与新能源相关的细分品种,带来比较确定的投资机会。我们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逻辑。
先说供给端,工业硅生产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目前生产1吨工业硅约需消耗11000-14000度电,电力成本是工业硅生产的主要成本来源。2021年下半年,因国家能耗双控限产,工业硅生产一度停滞,推动硅料原材料价格上涨,价格屡创新高。考虑到工业硅的新能源属性,有关部门正逐步把工业硅从高耗能产业中移除,但在能耗双控的背景下,工业硅生产仍将不时受到国家政策约束,面临供给端的不定期扰动。
目前国内工业硅的生产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和四川,而云南和四川两个省的电力资源主要是依靠水力发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通常6-10月为丰水期,开工率一般能够达到高位;而11月-次年5月为枯水期,开工率较低。如果丰水期出现异常,水力资源不足,则优先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工业硅生产或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同样会给产量带来一定的扰动。2022年夏天,四川高温限电事件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仍历历在目,周边硅厂基本停产,硅料短期供应受到一定影响。
再看需求端,国内工业硅的消费逐年呈现增长态势。2010-2021年间,工业硅年消费量由135万吨快速增长至312万吨,复合年化增长率为8%。而且从2020年以来,工业硅的需求增长有加速迹象,预计2025年消费量将达到480万吨,2020-2025的复合年化增长率将超过13%!
自2010年以来,工业硅的消费结构也随着中下游产业发展而发生改变。如果我们把出口当做消费项来看,2010年,按消费量排序依次为:出口、铝合金、有机硅、多晶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21年消费量排序变为有机硅第一,出口、铝合金、多晶硅次之,但占比已经十分接近。在新能源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光伏装机量不断增长,预计至2023年,多晶硅的消费量将一举超越有机硅、出口和铝合金,成为我国工业硅第一大消费下游。多晶硅将成为工业硅消费的新增长点。
另外,由于当前海外能源价格仍相对较高,导致海外工业硅生产成本较高,国内工业硅相比海外成本优势较为明显,出口具备较高性价比。随着海外老旧产能持续出清,预计未来我国工业硅出口量有望保持稳中略升态势,2021-2025年出口量维持在60-80万吨的水平,在工业硅的总需求中占比10%-15%。出口的持续稳定,将对工业硅的价格带来一定支撑。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工业硅当前正面临着“供给扰动,需求增长”的局面。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工业硅年内仍有许多新增产能投产,这些新增产能的实际落地节奏,也将影响中短期的工业硅供需情况,给工业硅价格带来一定的波动。但从中长期角度看,绿色低碳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国家对于双碳战略的严格落实,对新能源行业是长期利好,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将为工业硅的下游需求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因此,刚刚崭露头角的工业硅,未来将是新能源板块中的优质标的,具备中长期做多配置价值。绿色发展,众望所“硅”!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