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基金经理莫小城直播分享投资理念。
本期核心内容:
01 市场动态分析
- 投资基于整体认知
- 医美存在风险
- 创新药ETF分析
- 深度了解公司的方法
02 对创新药的看法
- 医药行业仍然较低
- 创新药是核心红利
- 未来仍会有扰动
03 投资方法与心态
- 原则性错误的定义
- 坚定持有的核心要素
- 分红是唯一收入来源
01
市场动态分析
Q1:现在整个市场处于动荡的状态,但是您的基金有分红,分红后业绩还在快速增长,能分享一下最核心的原因吗?
A1:基金涨幅主要是创新药带来的。不过,创新药在我的仓位中其实占比不是很大,对基金收益不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我们的抗风险能力较强。
不过,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我们心目中的伟大公司是比较稀少的,国内不超过20家,全世界内不超过50家,这是我们做投资的前提,我们就是要争取买全世界好的生意、好的商业模式与赚钱的企业。类比一下就是,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但能陪我们度过一生的,寥寥无几。这个道理是相通的,我们想要获得好的结果,要么是自己创业,要么是挖掘好公司后进行投资,在公司规模尚小的时候成为股东,然后跟随公司慢慢成长,最终获得巨大财富。
投资是基于整体的认知,而不是某一个信息。大家如果买错了创新药的标的,即使偶尔能赚到钱,最终可能还是会亏出去的。
Q2:怎么看待医美?
A2:医美它属于欲望消费,也有着比较高的毛利,但是门槛比较低,行业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公司很难形成护城河。另外,这个领域也存在政策风险,所以整体来看不算是一个好生意。
之前我也研究了很多年,最终没有选择投资医美的原因就是我感觉我买了这个生意后会睡不着觉,总担心说不定哪一天就做不成生意了。当然,如果未来医美行业出现了龙头,具备垄断利润的可能的时候,我们会重新考虑关注医美。
Q3:您觉得创新药ETF怎么样?
A3: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过很多次,我们并不认可ETF的配置逻辑。因为我们心目中的伟大公司是比较稀少的,医药行业里面可能只有10%,为了这10%去持有ETF是不值当的。如果大家自己有深度研究伟大公司的能力的话,就不要去买ETF,但如果没有这方面能力的话,那ETF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Q4:作为散户,可能没有投资机构、基金经理那样的条件去公司做调研,那要怎么深度了解公司呢?
A4:这里有一个误区,获得投资收益并不是基于你获得多少信息,而是基于对投资的理解,对投资本质的信仰。
研究一家公司的话,需要从客户、经营者、合作伙伴等多个维度思考,也要看公司的财务报表。不过,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有差别。我是基于自己对公司、行业的理解,觉得这是好的赚钱的生意,其他的都不如它,这就是我心里的信仰,所以它跌下来的时候我敢买,不管价格多低也敢于持有,跌的越多,我买的越多。
要提醒大家的是,要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认知范围内能抓得住的东西去研究,而不是听别人说好就去研究。他们身上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未必是你能够学会、实践的。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可能把钱亏完,第一种是觉得无所不能的人,第二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
芒格和巴菲特也跟我们分享过,成功和失败,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骗子。很多人都会被短期的成功欺骗,最终倒下,就像过去很多首富,就是被成功骗到了。所以人最难的就是保持平常心,不被成功和失败所骗,这样才能走的更久远。这也是做投资重要的点。
02
对创新药的看法
Q5:这一轮创新药涨了很多,部分港股创新药也已反弹到50%以上,您觉得算高吗?
A5:医药行业的部分公司一直都是高的,哪怕大盘再跌两千点,它也是高的。但也有公司任何时候都是便宜的,整体来看的话,医药行业还是处于相对比较低的位置。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投创新药的故事。在我们的视频号中,两百多条视频里80%都和医药相关,我们一直在强调,医药是最确定的长坡厚雪,创新药则是医药行业在这个时代的核心红利。
我们一直记录自己过去的点点滴滴,就是为了不让大家觉得我们是靠运气最终拿到超级大的结果的,我们是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最开始是2012年的时候,我通过朋友了解了医药行业,开始看好医药,投了很多一级项目,也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一位比较厉害的女科学家。她是中山大学毕业后在国外留学,同时在一家国际巨头公司当高管。后来她带着自己的核心团队回国创业,需要融资,我朋友就把我介绍给了她。她的公司当时估值达到几千万,产品对标的是几十亿美金的单品。我当时比较看好她,也做了很多研究,不过最终还是没有选择投资。如果当时我投资的话,估计会有较高的收益,因为她后来又经历了好几轮的融资,得到了很多国际大投行及医药基金的支持。我很感动能看到这家公司的成长,因为在恶劣的环境里创业,一步一步走过来,这其中的心酸是旁人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其实是有些后悔没有选择投资的。
这家公司没上市之前离我们很近,我也去过几次,感受公司的成长。去的次数多了,跟那里的门卫也就熟了,我当时还建议他等公司上市以后,不仅要把自己的工资拿来买入这个公司,还要把儿子、儿媳妇和老伴的工资都拿来买入。后来,过了几年他离开这家企业了,某天给我的朋友圈点赞,我就问他买了没有,他说没有。人是没办法被改变的。即使我跟他说明了买入这个公司能获得收益,他们也未必会相信并实践,即使买入了,没有一定的思维和信仰的话,也是拿不住的。
回到我自己身上,我后悔没在天使轮进行股权投资,所以这家公司一上市我就买入了,并在初始阶段赚了不少钱。但是21年之后,一年多的时间,我又亏掉了70%,跌到我怀疑人生。所以说,买创新药,这种波动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亏钱也是必然的。只是亏的时候要选择加仓,很多伙伴却选择了逃离,我理解大家,我也犹豫过、彷徨过。但是我相信伟大的公司未来是能走出来的,我们任何时候都要选择伟大公司,选择好的资产。
Q6:为什么说创新药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红利?
A6:我们周围一切的消费,最终都是由需求来决定的。以智能手机为例,二十年前我们并不知道智能手机长这个样子。智能手机被发明出来后,才有了智能手机相关的需求。所以科技的发展、进步,最终都会落地产生新的需求。
回到医药行业里,创新药具备科技和必需消费品的双重属性,对应的需求也是相对确定的,因为我们现在有六亿人要进入老龄化阶段,慢性病患者也会越来越多。从整体来看,美国、日本的创新药已经发展一百多年了,但中国还处于从零到一的阶段。
Q7:那怎么在创新药中寻找伟大公司呢?
A7:首先,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发明青霉素的人财富并不是很多,但运用青霉素的公司后期拿到了好的结果,发明胰岛素的公司也成了目前全球市值较大的公司。这些两三千亿美金的医药公司,其实只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出了一个大爆品,仅此而已。
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公司,只要能有一个全球爆品,那这个公司可能就能达到几百倍甚至过万倍的涨幅。逻辑很简单,就是看谁能够做出好的产品,但实践起来很难。有的公司我可能跟踪了十几年,也没等到成功的时候。所以说这并不是100%成功的,我们要做一个组合,一旦组合中有一个能够跑出来,我们可能就能挣到不错的收益。
Q8:过去几年,创新药面临着集采、医药等多重挑战,您认为这些挑战结束了吗?还是说未来还有可能会有一些扰动?
A8:我觉得任何时候都会有扰动,因为时代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目前的国家政策的定调是行业保持10%的增速,但是大部分公司或许能实现更高的增速,而一些小公司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淘汰,这个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在投资时需要做选择,投资的本质在哪里、什么样的公司才能长期胜出、什么样的公司能够源源不断地帮股东挣钱……这些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另外,投资也需要我们从本质的角度进行极度理性的思考,比如不要追涨杀跌,不要在所有人都看好的时候觉得可以捡钱,实际上那可能是风险最大的时候。往往市场处于低迷、极度悲观绝望的时候,才是好东西以便宜价格卖的时候。
不过,从数据上来看,现在的资本市场里,个人投资者的比例是持续下降的,我认为未来也会是持续下降的态势,可能最后个人投资者的比例只占10%左右。过去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的每一个周期、每一波行情,都在告诉我们,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上是很难挣钱的,甚至亏钱的概率会偏大,最终在市场成熟的时候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03
投资心态与方法
Q9:您提到自己经历过70%的下跌,但您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觉,只是认为是个股的波动。那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行为是犯错呢?您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止损?
A9:首先那个个股跌了70%,但我不觉得是错误,是因为我买入这个公司的时候,只用了我总资产的3%,后来也涨回来了,所以从本金的角度看,是可以忽略的,不算原则性的错误。我认为原则性的错误是出现了永久性的损失,比如将80%的本金拿去买入公司,或者是加了杠杆、借了钱去买入,最后却亏钱了。像我这种很小比例地买入,最坏的结果就是归零,不会对我整体的仓位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一家公司未来的业绩已经被透支了,估值被炒的很高,这时候就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调整。
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过,最好的生意是我们想长期持续拥有的生意,我这辈子持有了,还想留给我的下一辈。最好的投资是长期不用卖出的,这是我的理解。基于此,我们更愿意将资金用于买入我们心目中的稳定性较高的伟大公司,思考医药、消费未来能带给我多少回报,而不是在意科技有没有卖到高位。自己在心里把账算清楚了,就不会有压力了。
Q10: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您是怎么算账的?
A10: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举个例子,我们买入公司的时候要看他过去二十年每年的利润、增长、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清楚了这些数据,就能看出这是不是一家好公司。大家都说选到好公司很难,其实选到好公司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Q11:选到好公司容易,那什么是最难的?
A11:我们在23年的时候分享了盲盒公司,当时那个公司才四五十块钱,我在这上面赚了四倍,后来也一直在涨。但当时大家在评论区里都在说我们笨,现在回过头来看,才知道谁笨谁聪明。不过,这也是没用的,因为当时评论我们的那些人,依旧不会觉得是自己错了,他们依旧不会认可我们的做法,这就是人性。
另外,当时和我一起买入这个公司的人很多,在30个左右,包括我小孩同学的家长、老师,他们当时都觉得还可以,就都买了。中间跌20%的时候,他们就说我怎么这么傻,就在里面待着,怎么没想着在高位卖掉,低位再捡回来。我坚持不卖出的行为虽然看起来很傻、很笨,但最终赚到较高收益的人只有我。所以说坚持才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我们买到好东西后,剩下的都是修行,只有修行到位了,才能抵挡住别人的质疑。
而且,好的东西三五年不涨其实是很正常的,它一涨就会在短短两三年快速增长。
Q12:很多普通投资者是没有您这样的心态的,能说说您做到坚定持有的核心点是什么吗?
A12:核心点就是我对公司的理解,以及我对公司未来盈利、经营的信心。很多时候我会没那么关注股价,所以股票涨跌对我情绪的影响并不大。
Q13:如果长期持有、始终不卖的话,那钱从哪赚的呢?
A13:作为股东,我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分红,唯一的交易对手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如果大家能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一切了。再解释一下就是如果我们买到了真正伟大的公司,这个公司年复一年地给我分红,那就已经是比较不错的收入了,因为现在市场整体的股息回报率在四个点左右,从单个股票来看很有投资价值。不管你持有的这笔资产未来是涨是跌,每年获得的现金都有4%。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中,分红是唯一的收入来源。
那交易对手为什么是大股东呢?因为当股票真的便宜的时候,大股东是可以回购,进行私有化操作的,这时候小股东的收益就增厚了,这就是投资的本质。所以大家不要停留在股票每天的涨跌,适当地调整一下心态,就会完全不一样。
Q14:分红高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吗?
A14:分红高的公司算是好公司,但也有部分好公司在某个阶段没有分红。只是说在任何时候,分红高的公司中好公司的比例会比较高。大家可以看到,过去二十年里,分红金额是上市融资金额几十倍的公司往往都是涨幅大的公司。
文字:马小雨
编辑:莫鑫、刘紫琪
风险提示:本文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本文仅做研究交流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文中的信息均不构成对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建议。
风险揭示
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投资有风险,本资料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我司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