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基金经理莫小城接受南方财经采访,分享投资理念。
Q1:近期BD交易活跃,医药主题相关的指数创年内的新高,表现非常突出,为何有如此亮眼的表现?
A1:医药板块在过去四年中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的打击,例如集采和反腐。我们判断目前已经跌到了几十年以来较便宜的位置,近期板块走势确实令人惊喜,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情绪回暖,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频繁BD交易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创新药企业的管线布局和研发能力得到了国际巨头的认可。
国际巨头和中国药企在过往多年都做了类似的管线布局,但是经过了临床一期、二期的实验和多年的研究后,国际巨头发现它们的研究成果竞争力明显弱于中国创新药企。同时中国由于成本较低,其研发效率、投入产出比都明显高于国际巨头,所以巨头们愿意支付巨额资金购买中国创新药产品的海外受益权,同时,国际巨头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产品将在2030年前面临专利到期问题,急需通过BD交易获取新的管线,这已成为其研发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这非常有利于创新药板块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增长,活跃的BD交易体现了中国药企得到全世界认可,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现象。
Q2:BD交易的活跃是不是阶段性的,是否可持续?还是目前仅仅是一个开始?
A2:我们相信目前频繁的BD交易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刚刚开始,不仅在创新药方面,其他方面包括医疗设备、医疗器械、中成药都会在全球舞台上形成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增速会越来越快。强大的工程师研发实力、充足的临床数据和病例和较低的研发成本是中国的优势。比如在研发成本方面,数据显示,国产创新药临床成本仅为美国的二到五成。2017-2023 年国际巨头研发投入/III期临床人数大多分布在500万元(RMB)附近,研发投入/总临床人数分布在 200 万元附近。而国内头部药企研发投入/III 期临床人数费用大部分在 200 万元以内,研发投入/总临床人数则大部分分布在 100 万元以内。这三个显著竞争优势中尤其是成本优势对国际巨头具有长期的吸引力。
来源:医药魔方,麦肯锡(2023年报告),华泰研究
Q3:跨国药企外部采购管线来自中国企业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从2020年的10%到2024年的31%,在三成左右的基数上,接下来的管线采购还有望持续更高的增长吗?以后还有多大的想象的空间?
A3:2024年底医保局新增了91个医保药品,超过70%来自于中国创新药企。这就体现了很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过去虽然有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研发“双十定律”,但目前人工智能对于行业已经开始赋能,我们认为凭借中国创新药企早期研发速度快的特点,叠加人工智能的赋能可以显著提高创新药的研发效率,维持领先行业平均水平的地位。未来迅速突破许多管线,研发出疗效更强、副作用更小的药品。我们对未来非常乐观,认为中国在未来凭借人口、技术、成本等优势在未来有望在20-30年内出现全世界较大的医药公司。
来源:医药魔方,麦肯锡(2023年报告),华泰研究
Q4:为什么港股这一次的表现更好,对于投资者来说,港股与A股之间怎么样去做选择。
A4:港股与A股各有优势,关键在于回归企业本质,选择真正优秀的公司。目前优质创新药企业主要集中在港股,也是港股近期率先反弹的核心动力之一,反映出市场对“时代红利”的提前定价。而在中成药领域,A股拥有一批深耕品牌、具备稳定现金流与成长性的龙头企业,它们代表着中国医药的独特价值,在政策支持和消费升级背景下,未来具备高度确定性。总结来说,投资不在于选市场,而在于选公司。无论A股还是港股,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始终是那些具有长期竞争力与现金流创造能力的伟大企业。
Q5:那经过多年的成绩之后,是不是这个也意味着医药板块不仅仅是一个细分板块,而是说整个板块都有望迎来整体的一个拐点呢?
A5:我们认为医药行业是长期来看较为确定的长坡厚雪,并有望取得较高的回报。自2022年8月底就通过公众号文章和视频向大众分享过创新药板块具备比较高投资价值的逻辑推理过程。近几年板块内的创新药企有很大营收和利润增长,这催化了股价的大幅回升,验证了我们一贯的观点。过往几年在多重因素的冲击下,医药板块目前处于估值相对低的阶段,普遍被认为影响力大的集采机制也在动态优化,逐步减弱了对优质企业的压制。
板块成长的逻辑依然明确,人口结构决定中国将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公司,老龄化和消费升级下逐渐提高的医疗需求有利于医药板块公司业绩提升,使投资结果确定性较高。同时,目前可以用合理甚至比较便宜的价格买到优质的企业,经历几年调整,不利因素已被市场充分消化。我们认为短期内板块可能会震荡调整,但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中成药板块值得布局,创新药在未来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而疫苗板块值得给予关注和研究,医药行业会诞生出很多伟大的公司,其中一些优质的公司有可能会走向全球,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
Q6:医药主题的投资机遇与风险怎么样去把握?
A6:我们在确定大方向的前提下挖掘最优秀的企业,只有选择真正赚钱的企业才能获得理想回报,目前的确存在一些机遇。第一、有些国产创新药对标的是年销售额超过200~300亿美元的单品,成功突破的企业就有望成为特别大市值的公司。第二,政策对于创新药的支持创新力度大,在流通环节和销售环节省掉的费用在2024年医保节约近5000亿人民币,很多都流向了创新药企,激励机制上鼓励优质创新药企良性竞争。
风险方面就是许多公司有经营和研发不及预期方面的风险,甚至存在退市和价值归零的可能性,未来表现很可能出现明显分化。所以投资者可以用长期的眼光做判断,选择具备长期竞争力和现金流创造能力的企业,关注企业的战略规划、执行能力、管线布局以及商业化能力。
文字:于岳新
编辑:马小雨、刘紫琪
审核:莫鑫、莫小城
风险提示:本文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本文仅做研究交流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文中的信息均不构成对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建议。
风险揭示
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投资有风险,本资料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我司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