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ST”公司数量增加确实反映出监管趋严的趋势,后续退市风险需结合财务质量、监管动态及市场行为综合预判。2025年仅前三个月已有22家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一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6倍,直接印证了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与监管力度升级。投资者需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政策、市场、企业三个维度把握风险演变逻辑。
一、监管政策变化与执行力度
1、退市新规的穿透式约束
2024年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明确将财务造假触发退市的标准由“重大违法”调整为“连续三年造假即退市”,并将信息披露违法、资金占用等行为纳入强制退市范畴。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证监会查处信息披露违法案件135件,同比增长17%,其中涉及ST公司的案件占比达41%。监管层通过提升违法成本与执行效率,倒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2、风险警示制度的预警作用
现行规则对ST/*ST的触发条件进行细化,例如: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超净资产5%或1000万元即被ST
财务造假未达退市标准但被行政处罚的公司必须实施ST
审计报告“非标”或营收低于3亿元触发*ST
这些量化指标形成动态预警机制,2025年被叠加实施ST/*ST的公司中,约60%因财务造假或信披违规被警示,远超往年水平。
二、退市风险预判的三大核心维度
1、财务数据质量校验
重点关注以下异常指标:
营收与现金流背离:如东方集团2022年虚增营收占比达50.44%,但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
关联交易占比:私募排排网统计显示,2024年退市公司中87%存在关联交易占比超30%的现象
突击性非经常损益:通过资产出售、政府补助等短期美化报表的公司退市风险较高
2、监管行动轨迹追踪
立案调查密度:企业被立案调查后12个月内退市概率达63%
交易所问询频次:2025年收到三次以上年报问询函的ST公司中,78%在六个月内被实施*ST
审计机构变动: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存在较高财务舞弊风险
3、市场交易行为信号
流动性枯竭预警:连续30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量低于100万股的公司,后续退市概率超90%
股价持续破净:ST板块中市净率低于0.5的企业,两年内退市比例达71%
质押平仓风险:大股东质押比例超80%的ST公司,因流动性危机触发退市的比例达58%
三、投资者应对策略
1、建立动态风险筛查体系
每月核查企业最新公告、监管处罚及诉讼信息
使用量化模型监测财务指标异常波动,如应收账款周转率骤降、存货异常增长等
2、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私募证券基金对ST板块的持仓比例已降至0.3%的历史低位,较2024年同期下降82%。机构投资者普遍采用“负面清单”机制,对存在以下情形的企业实行零配置:
最近三年审计意见存在保留事项
实际控制人被立案调查
资产负债率超行业均值两倍
3、活用风险对冲工具
对于无法完全规避的持仓,可通过买入认沽期权、融券卖空等方式对冲下行风险。数据显示,2025年ST板块个股的期权隐含波动率均值达68%,较主板股票高出42个百分点,反映出市场对其风险溢价的要求显著提升。
四、制度优化方向展望
当前退市机制仍存在两大待完善领域:
1、中小投资者赔偿效率
尽管东方集团案已开启民事索赔通道,但2024年A股投资者维权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仍长达23个月,超过60%的投资者因诉讼成本放弃维权。未来需推动集体诉讼制度与先行赔付机制的落地。
2、退市衔接机制建设
2025年新三板承接退市公司数量同比增加37%,但流动性匮乏问题依然突出,退市公司股票月均换手率不足0.5%。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转板通道,将成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关键突破点。
以上就是关于“被‘ST’公司数量增加是否反映监管趋严?后续退市风险如何预判?”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投资理财知识资讯,请关注私募排排网。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