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坏的时候过去,正站在牛市起点
今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地缘局势紧张的大环境中,资本市场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不论是A股还是港股,在剧烈的波动中下跌明显,同时当极致风格下上演挤压效应明显,市场极端行情时有发生。
尽管近来A股与港股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暖,不过仍有不少投资者信心不足,驻足不前甚至采取防守之势。在这样一个仍有分歧的节点,我们给出非常明确的观点:现在已处于牛市的起点,对后市走势非常积极乐观,未来也将有望出现2年左右的长牛行情。
回溯过去10多年A股历史走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的市场估值已经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在相聚资本内部,用股债相对市盈率指标(ERP)来衡量市场的相对估值水平,如下图所示,目前看正处于历史10%分位附近,以这样的估值水平持有周期超过一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几近100%。虽然过去一年指数走势不佳,但可以说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图:股债相对收益率)
展望未来1-2年,市场将有望形成两年维度的上涨行情,且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估值逐步回升、企业盈利滞后,这一阶段是成长风格突出;第二阶段是,企业盈利明显回升、价值型公司迎来上涨,这一阶段可能会发生在明年下半年。
短期来看,政策驱动的修复下,此前快速下跌后绝对回报产品被动减仓,市场也会迎来一波仓位回补行情。最新的经济数据也显示,在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下,延续了恢复态势。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10月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工业生产继续恢复。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增速较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在加快引领工业增长方面效果显著,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较9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
02
抄底资金聚焦低估值港股,地产板块涌现三类投资机会
近一段时间来港股市场出现了一波明显反弹,截至11月15日,11月以来恒生指数上涨了24.89%。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港股估值处于历史极低的位置,自然会吸引来抄底资金的注意力。加上防疫政策优化以及对房地产刺激加码,港股低估值的吸引力更甚。
不过中长期来看,港股的投资机会不如A股,主要原因是港股中的内房板块和互联网板块中长期增速偏低,甚至有些房地产公司仍处于挣扎阶段,短期虽然有估值修复,但中长期看是否有持续向上趋势仍有不确定性。
当下地产股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机会:第一是,没有破产风险的央企、国企,在外资的集中抛售急速下跌后会出现一波估值修复;第二是,在国内获得融资支持的民企。这类民企本来处于破产边缘,但在融资支持下具备了持续生存的条件,股价会强烈反弹;另外一类机会集中则是在香港内房股。这类公司的投资逻辑与垃圾债相仿,债券违约的公司可以视同为股票价值的高度不确定,在利好刺激下股价大幅反弹,类似于一种虚值期权,但实际价值很难确定。
在今年的投资中,我们也在一些港股上进行了布局,主要集中于A股和H股同时上市,但A股估值较贵、而港股很便宜但基本面很好的公司。因为A股作为价格锚,即便港股指数调整明显,但个股的表现仍是可圈可点的。
03
成长股机会凸显,新能源车性价比高
总结来看,未来经济回升同时利率水平较低,而美国利率大概率见顶回落,这些因素都促成A股的成长股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尽管这一轮的行情中交易买入经济反转的股票风格占优,但稍微往长看,在低利率环境中,成长股的机会将完全凸显。
另外我们也对当前持仓中的成长性行业进行了梳理,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半导体、医药、军工和计算机这几大板块。根据未来两年的增速和当前估值对比,可以发现新能源车的性价比是比较高的,尤其看好海上风电、光伏,电池板块也来到可以配置的阶段。
医药板块中,我们也在投资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增配,从行业的增长前景和估值水平出发,主要集中在抗疫相关的板块。
11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优化疫情防控的20条措施。总体来看,“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依然不变,但多方面优化调整,市场情绪得到提振。15日,文旅部发文,跨省旅游经营活动不再与风险区实施联动管理。
优化疫情防控20条措施的发布,在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促进市场需求恢复大有裨益。未来的疫情防控更加精准,我们的投资中也会进一步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关注,因此产品中也进行了相应的布局。
当然未来的投资中同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过去的投资中,我们往往是把从成长行业中选择公司与制定投资机会合为一体,但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因为市场本身发生了变化,一旦持仓较为集中,便面临一定的挤压风险,在多因素扰动中市场的表现会比较极端,可能是极端好、也可能是极端差。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适应市场、应对变化,争取做到绝对回报,这就需要在方法上不停优化迭代。一是从全局角度分析市场,二是更好把握个股的内在价值,少去做博弈的“韭菜”。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