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医保局集采推进进入深水区,医药市场演绎进入筑底阶段
自从2018年12月第一批药品带量采购结果出炉以来,医药板块整体进入了逢国家集采大跌、逢地方集采小跌,不断向下调整的循环演绎中。集采政策推进到现在,已经从药品发展到器械,甚至是医保支付关系不大的种植牙即非医保产品。在市场情绪非常悲观的时候,曾经有高盛某分析师问中国飞鹤:”奶粉会被集采吗?”从侧面反映了集采政策对市场的冲击之大,以及投资者对医保局集采“无边界”的片面认知。
医保局的集采政策确实影响大且范围广,从药品经验来看,造成了竞争格局的极不稳定和价格的大幅下降,而被波及的药品和器械占据了医药板块的大头。随着集采不断向前推进,被集采的担忧已经辐射到了消费医药板块,带来市场预期的极不稳定。
我们一直紧密跟踪医保局的集采政策,在当前时点,我们提出与市场不一样的观点:我们认为随着集采的持续推进,其影响将不断衰减,医药市场演绎到现在已经进入筑底反转的阶段。
我们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在于:第一,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底部,已经包含了对集采政策的最悲观预期;第二,集采重点进入器械和部分非医保产品阶段,大部分细分板块国产占比很低且行业处于发展早期,集采有望受益;第三,以关节为代表的已经国采的产品业绩很快出现底部反转。
01
集采政策的演绎
医保局全国范围的集采政策以药品为起点,第一批为”4+7”城市试点,第二批开始推广到全国,到目前已经经历了7批。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为切入点,品种从最简单的口服药到注射剂到胰岛素,在医保覆盖范围内的药品目前还剩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和生物类似药还未大规模纳入。器械由于不像药品有统一标准,集采采取”一品一策”,国家和地方同时推动。
目前被集采范围几乎覆盖全国的产品包括国家层级推动的冠脉支架、关节、脊柱、电生理,以及地方推动的人工晶体、起搏器、球囊导管、冠脉导丝导管、创伤。由于种植牙民生影响大,受到高层重点关注,作为非医保产品亦被纳入。
02
关节集采企业迅速走出困境,或许能扭转市场一贯的悲观预期
2021年底国家组织的关节集采结果出炉,某关节上市公司作为国产佼佼者拿下髋关节15.4%、膝关节13.7%的意向采购量市场份额。我们当时判断,集采虽然使得关节产品终端价大幅下降、出厂价小幅下降、渠道清库存,导致企业在短期内出现业绩下滑,但将加速行业未来逻辑演绎:渗透率大幅提升(关节本身增速快,集采之后大幅降价,渗透率目前只有16%),国产替代,集中度提升(小企业丧失上升窗口期,政策强化了现有格局),国产龙头将大幅受益。
2022年年中该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验证了我们的观点。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上半年国内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0%,利润同比增长13%,主要是2022年4月各省陆续实施集采政策后,使医院采购公司品牌产品的关节手术量增长,带动销量大幅增加,弥补了出厂价下降的损失。公司产品覆盖3497家医院,新增953家,覆盖率增长37%。
基于此,该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在经历近1年的向下调整后逆势上涨,大幅反弹60%+,远跑赢同市场的医药指数。
03
集采预计会是推动种植牙行业发展的催化剂,是国产耗材企业的机遇
集采政策从药品推进到器械,变化在于由于非标品医生有使用习惯问题,政策设计倾向于维持现有市场格局,而相当部分高值耗材国产市占率低,中选率高。从器械推进到非医保品种种植牙,棘手之处在于提供服务的主体是民营医疗机构,支付方基本是患者自己,国产质量尚未获得市场认可,种植牙服务存在缺口。虽然具体集采政策尚未出炉,但从《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一政策中可以预判,种植牙的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均会出现一定幅度下降,涉及种植牙比例亦不低。
但这对种植牙相关企业一定是坏事吗?不一定。根据行业报告,2011-2020年我国种植牙数量复合增长达到46%,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期。但2020年我国种植牙每万人为28颗,远低于欧美水平,更低于韩国水平。而我国种植体市场基本被外资垄断,国产占比不到4%。如果种植牙集采真正实现收费控制,对民营口腔机构而言,可以在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同时,享受渗透率加速提升的红利。对国产种植体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拿下集采范围内的量获得发展壮大的资本。
04
集采影响关键应看行业所处发展阶段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们认为集采影响对企业是好是坏,关键看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我国由于经济繁荣的时间尚短,医药行业积淀更少,使得我国绝大部分医药细分行业首先由进口企业发展带动,国产企业处于跟随的地位。进口产品往往定价高并形成先发优势,而国产企业又缺少资金、技术、市场和机会打磨产品,在没有像集采这样大的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一方面行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国产替代的过程也会很漫长。
当然集采也会加速相关行业进入衰退期,比如国内发展已经很成熟的化药领域,在经历多批集采之后价格大幅下降,打破专利过期药在我国依然卖高价且还能占据高市场份额的魔咒。
因此我们认为,当集采政策已经推进到渗透率低、高成长、国产市占率低、壁垒不低的行业时,我们认为预期底、政策底、业绩底均已形成,行业表现将有望迎来反转。
从2022年已经过去的两个季度来看,即使在疫情出现较大影响且2021年上半年高基数的情况下,相当部分医药公司的业绩依然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展望三季度业绩,虽然疫情在暑期人口流动加大带动下出现反复,但多集中发生在旅游较热的地区,其他地方基本可控,叠加2021年三季度同期亦有疫情影响,我们认为2022年三季度医药公司业绩没有市场想象那么悲观,甚至有些公司业绩可能超出市场预期。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