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在“环保”和“双碳”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与之相对,传统能源的投入则稍显不足。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极端天气频现、国际形势冲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能源价格表现亮眼,成为2022年以来最强的投资主线。
一、煤炭行业
1、供给方面
国内生产能力基本被挖掘到了极限。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以来,虽然煤炭行业盈利情况持续好转,但行业资本开支一直比较克制。除了维持现有矿井生产,真正用于新矿建设的投资并未出现显著增长。
一方面,2012-2015年行业长期下行,让企业对新矿建设的态度非常谨慎;另一方面,“双碳”目标对煤炭行业同样构成约束,也让投资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再考虑新矿较长的建设周期,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新增产能非常有限。
最近几年煤炭产量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主要是来自现有矿井的产能核增,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努力挖潜,而这种增产必然是有限度的。2021年10月,超高煤价刺激国内产量上台阶,日均产量达到1200万吨;2022年以来煤价一直处于高位,但产量并未继续增长,7月日均产量与去年10月基本持平。
2、进口方面
预计2022年煤炭进口量将显著下滑。煤炭进口量从供给侧改革开始恢复增长,2020年重回3亿吨以上。2021年以来,中澳摩擦导致澳煤进口接近清零。印尼低卡煤进口有所增长,但印尼国内需求增长较快,出口净增量有限,且面临高油价下全球旺盛的替代性需求。俄罗斯、蒙古作为重要的进口来源,运力基本已经打满,同时还要应对疫情扰动,通关车辆数波动较大。
加之国际市场供需偏紧导致进口煤价格优势不复存在,预计2022年全年煤炭进口量或减少0.5-1亿吨,未来年进口量或保持在2亿吨左右水平。
3、需求方面
煤炭需求则具备较强韧性。电气化是很多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用电需求的刚性增长对煤炭需求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虽然新能源建设保持较快节奏,但其电源质量存在缺陷,基础的用电需求仍要靠火电支撑。同时,新能源并网规模的扩大会带来更多调频调峰需求,也需要由稳定的基础电源来满足。
今年极端天气频现,多地出现拉闸限电,是前些年火电等基础负荷建设不足的必然结果。预计未来火电建设节奏将适度加快,进而带动煤炭需求。钢铁、水泥、化工等非电行业2022年在疫情扰动下需求受到冲击,且持续时间超预期。但非电行业需求不会长期处于低位,未来有较大的恢复增长空间。
需求保持增长、供给释放能力基本达到极限,煤炭行业供需紧平衡的状态有望持续,价格维持相对高位。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以来煤炭行业格局显著优化,中小产能持续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晋陕蒙三省原煤产量占比相比供给侧改革初期提高接近10个百分点。具备规模优势的煤企积极投入智能化改造,提升安全性,在安监、环保愈发严格的背景下,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
煤炭行业有望迎来高盈利、低资本开支的甜蜜期,其中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优质资产现金流充沛,一方面具备可持续的高分红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业务多元化提供前提。目前已经有多家公司加大了在新能源、储能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二、天然气
1、需求与供给方面
天然气是实现双碳目标重要的过渡性能源。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约为煤炭的一半,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良好的减排效果。
“煤改气”的重心已经从居民全面转向工业,预计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天然气消费量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一次能源消费的占比也将持续提升。2022年1-7月,在疫情扰动下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仅下降0.7%,同样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供给方面,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近年来,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上游资源企业加大了勘探开采力度,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速有所提升,有效缓解了进口依存度快速攀升的态势。2022年1-7月国内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5.4%。
进口方面,国内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中亚、缅甸、俄罗斯等地区的管道气和海上LNG。随着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俄罗斯将成为管道气主要的增量来源。LNG进口则来源更广,增长潜力也更大。
2、国际市场环境
天然气是欧洲重要的基础能源,今年在国际形势剧烈扰动下,欧洲天然气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亚太地区和国内天然气价格也有所上涨,但幅度比较温和。
同时,欧美天然气价差显著扩大,产生了巨大的套利空间。这使得拥有自主气源以及天然气贸易能力的企业显著受益。中长期看,在国内天然气需求保持中高速增长、进口依存度维持在40%左右的前提假设下,燃气分销商将受益于用气量的持续增长,以及综合能源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占比的提升。
三、结语
“双碳”本质上是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不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实现“碳达峰”的阶段,二者绝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要实现互利、共生。
在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能源来说,需求端具备较强韧性、供给端行业格局持续优化,同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明世伙伴基金简介:明世伙伴基金致力于成为数据资产管理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以数据技术为新的基因,打造新时代的资产管理机构。公司核心团队由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和一流互联网公司资深从业人员组成,秉持绝对投资收益理念,创建以投资、研究、数据和技术“四位一体”的投资体系.截止到2022年5月,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突破80亿元,团队成员近40人,投研平均从业年限近10年。
版权声明:
本文由基金管理人授权我司进行转载,文章版权由基金管理人负责确认,我司对内容原创性不作任何形式的保证。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对本文作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基金管理人的许可,同时载明文章原始出处。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及基金经理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