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一则关于“私募大佬但斌也"扛不住",旗下有产品跌破预警线!”在网上流传开来,文中提到,但斌旗下一只基金在今年高位全仓了“抱团”股,并触及了产品预警线。
私募排排网就“有人说,预警、止损线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您怎么看?贵司产品是否有设置止损线?为什么?”对浙江以太投资总经理李然进行采访,李然表示:
近期
1、有人说,预警、止损线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您怎么看?
2、贵司产品是否有设置止损线?为什么?
首先我们不觉得双刃剑这个概念有什么问题,因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一体两面的。我们就客观来讲,预警和止损的核心作用有两个,一是防止基金经理过分放飞自我而让策略漂移;二是确定了投资人的最大亏损预期更容易让管理人和投资人达成共识。本质上基金的止损线是投资人对于风险的容忍度标识,如果这都没有的话,投资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风险,管理人又能随便放飞自我,那所有对投资人的保护就只剩下基金经理的人品和自律了。
但是在金融活动中,我们知道人是不能百分百相信的,所以这种强风控原则实际上是对双方的有效保护,基金经理不要太有个性,投资人也明确知道自己的理论风险到底是多大。
我们也听说过有对于十几二十回撤叫嚣的投资人,但这本质就说明了他没有理解止损线的含义。当你买入一个基金的时候你就已经默认接收了你的风险和回撤是止损线,而不是所谓的最大回撤,现在普遍被关注的最大回撤其实非常外行,最大回撤只不过是一个特定范围内的波动率而已,对于基金的评价其实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用最大回撤来评价基金的话,巴菲特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管理人,因为其历史上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回撤有好多次。所以我们认为基金的设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止损线,这是一个基金最大风险的标识,也是投资人对于一个基金表现所能接收的心理极限,我认为这无关对错,没有好坏。
如果是自营盘,我们没有任何的预警风控,但如果是基金产品,我们会坚持预警风控,因为这个白纸黑字的数字是跟投资人的约定,也是双方的执行准则,我们不提倡束手束脚的干预,当然也不认同无限自由的放飞自我,所以在基金经理的风格和投资人的承受力中找到一种双方共同认可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的基金会坚决执行这样的预警和止损,以确保我们履行了应有的职责。至于预警线,我觉得这倒是可有可无的,预警线的本质是希望不要打到止损线,在这个之前加一道保护,更希望这种投资信托关系能有长久,避免清盘的存在。
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预警线都有明确的风控行为,很多管理人只是象征性提示而已,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个摆设,我们认为既然预警线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产品不被清算,给基金经理的情绪降温并给自己一个相应的空间来帮助投资人回本,那它就自然应该有相应的一些具体操作措施,诸如仓位管理、头寸管理或品种结构等,这些强制性要求看似是绑住了基金经理的手脚,但我觉得如果有这种感觉,那就说明这个基金经理死不认账或者破罐破摔,自己没有控制好节奏。更谨慎的纠错,更认真的研究不正是自己应该做的吗?
所以在预警线达到后还要向突破风控的心态其实非常不可取,但我并不是说完全不行,极个别的超级高手还是可以自如的,他们并不需要多一道预警线,但是对于我这种平庸的管理人,认真执行风控,理性相信规则才是一个长远的保证。
结论就是我们认为预警止损线有利有弊不假,但长期来看,对我们和我们的投资人来讲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在我们的投资人买入基金时我们的工作人员至少要把这个预警平仓线强调三到五次,这种对预警风控的强调,大大弱化了最大回撤和波动率及风暴比的跟踪,投资人的分红和复利累计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认为预警平仓,长期来讲,是投资人和管理人双赢的存在。
本页面所涉私募基金内容仅对合格投资者展示!因擅自转载、引用等行为导致非合格投资者获取本文信息的,由转载方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和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页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相关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外部数据库,并可能援引内外部榜单、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制作的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我司对所载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实质性判断,对所涉产品/机构/人员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预测、保证,亦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作者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私募排排网,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